在人体的奇妙“构造宇宙”中,存在一些看似不起眼,实则可能引发大麻烦的“小插曲”,疝气便是其中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揭开疝气的神秘面纱,深入探究它究竟为何物,以及若对其置之不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1.疝气:身体的“漏洞危机”
疝气,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凭借其周围组织的薄弱点、缺损处或孔隙,向另一部位“非法迁徙”所形成的可复性包块。简单来讲,就如同坚固的堤坝出现了漏洞,河水(此处可类比为脏器或组织)趁机外溢,在不该出现的地方鼓起了一个包。
2.常见类型大揭秘
(1)腹股沟疝:堪称疝气界的“老大哥”,占比极高。它又分为斜疝和直疝。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常因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浅环,甚至可进入阴囊。直疝则多见于老年人,由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
(2)股疝: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其疝囊通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由于股管几乎是垂直向下的,疝内容物似直线状下坠,且一出卵圆窝,即从浅筋膜深面突向皮下层,并在其表面形成典型的半球状突起,故而较易发生嵌顿和绞窄。
(3)切口疝:是手术切口深处的筋膜层裂开或未愈合所致,可视为迟发的切口裂开或表面愈合的深部切口裂开。常见于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切口裂开、术后剧烈咳嗽等都是其“幕后推手”。
3.疝气成因:多因素交织的“复杂谜题”
疝气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
(1)腹壁强度降低:这是疝气发生的“内因”。先天因素中,某些人腹壁肌肉、筋膜等组织存在发育缺陷,就如同建筑物的地基不牢,容易引发后续问题。后天因素同样不容忽视,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感染、年老体弱导致的肌肉萎缩等,都会使腹壁强度大打折扣。
(2)腹内压力增高:堪称疝气发生 的“外力助推器”。慢性咳嗽、长期便秘、排尿困难(如前列腺增生)、搬运重物、妊娠等,都会导致腹内压力持续或突然升高,迫使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向外突出。
4.不治疗疝气:后果不堪设想
疝气看似是个“小毛病”,但若对其听之任之,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后果将十分严重。
(1)影响生活质量:疝气引发的包块,在站立、行走、咳嗽或用力时更为明显,不仅影响身体的美观,还会带来坠胀、疼痛等不适感,限制患者的日常活动,降低生活质量。
(2)嵌顿与绞窄:生命的“紧急警报”:这是疝气最危险的并发症。当疝内容物(如肠管)进入疝囊后,因颈口狭窄,不能自行回纳而停留在疝囊内,即发生嵌顿。若嵌顿时间过长,肠管及其系膜受压情况不断加重,可使动脉血流减少,最后导致完全阻断,即为绞窄性疝。此时,肠管会发生缺血坏死,引发剧烈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等急性腹膜炎症状,若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
(3)肠梗阻:肠道的“交通堵塞”: 疝气反复发作,可能导致肠管频繁进出疝囊,引发肠管粘连,进而造成肠梗阻。患者会出现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严重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5.应对策略:早发现、早治疗
面对疝气这一“健康杀手”,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一旦发现腹部出现可复性包块,或伴有疼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超声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目前,手术治疗是治愈疝气的唯一有效方法。手术方式多种多样,如传统的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疝修补术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身体状况、疝气类型等,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式。
6.结语
疝气绝非可随意忽视的“小麻烦”,它潜藏诸多隐患,犹如一颗“定时炸弹”,一旦触发便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唯有秉持积极态度,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才能及时拆除这颗“炸弹”,恢复身体正常运转,重归健康无忧生活,切莫因一时疏忽而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