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你被推进手术室,冰冷的器械、明亮的灯光,麻醉药物缓缓注入静脉——此时,你的身体正悄然面临一个隐形威胁:失温。这不是普通的寒冷,而是在麻醉状态下,身体失去温度调节能力后悄然发生的核心体温下降。医学上将手术期间核心体温低于36℃的现象称为“术中低体温”,它绝非小事,而是关乎手术安全与术后康复的关键因素。
1.麻醉之下,为何你的体温会“失控”?
麻醉药物不仅让你沉睡、无痛,也暂时“关闭”了大脑中精确调控体温的中枢。此时,身体就像一台失去温控系统的精密仪器:(1)热量加速流失:手术室低温环境(通常20~24℃)、消毒液挥发、体表大面积暴露、输入未加温的液体或血制品、冰冷的器械接触内脏,都在加速热量散失。
(2)产热能力骤降:麻醉抑制了肌肉颤抖(身体自主产热的重要方式),机体产热能力可下降20~30%。所以超过一半未采取保护措施的患者会在手术开始后30~40分钟内陷入低体温状态,且往往不自知。有人会说,手术中会既然会发生低体温,手术室里温度不能升高点吗?手术室为了达到无菌标准,室温通常需要维持在21~25℃。温度升高会增加院感风险。
2.冰冷的代价:低体温如何威胁手术安全
术中体温的轻微下降(低至35℃)即可带来一系列连锁风险:
(1)心脏危机四伏:低温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失常风险显著增加(如室颤),尤其对心脏病患者构成直接威胁。
(2)凝血功能崩坏:低温抑制凝血酶活性与血小板功能,术中渗血增多,输血需求上升——研究显示,核心体温降低1.5℃,失血量增加约16%。
(3)感染风险倍增:低温收缩皮下血管,减少切口供氧,免疫细胞功能受抑制。体温仅降低1.5℃,术后伤口感染率可增加3倍!
(4)苏醒延迟与寒战:药物代谢减慢,麻醉苏醒时间延长;术后剧烈寒战大幅增加氧耗和心脏负担,加剧疼痛。
(5)住院期延长:多项研究证实,术中低体温显著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达20%,甚至影响肿瘤患者长期预后。
3.温暖的守护:现代医学如何为患者保温
术中主动保温,正是医生为患者筑起的一道温暖防线,今天就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1)主动体表加温:强制空气加温毯是主力军,将温暖气流均匀覆盖患者肩部以下或手术非暴露区域;循环水暖毯贴身提供稳定热源。
(2)静脉输液加温:
所有输入的液体、血液均通过液体加温仪加热至接近体温(37℃),避免“冷稀释”效应。
(3)环境温度管理:手术室预热(尤 其接台时),减少非必要暴露,及时覆盖
非手术区域。
(4)呼吸气体加温湿化:麻醉机回路添加热湿交换器(人工鼻),减少呼吸道热量和水分丢失。
(5)精准监测:使用食道或鼻咽温度探头持续监测核心体温,指导保温措施调整。
医生小贴士:“别怕问!手术前主动询问麻醉医生:‘请问术中会有哪些措施帮我保暖?’了解这些保护措施,能有效缓解术前焦虑。即使术后醒来感觉有些冷或轻微颤抖,也请立即告知医护人员,这有助于他们及时处理。”
4.温暖,是手术成功不可或缺的基石
体温保护早已超越“舒适”范畴,成为现代围手术期医学的基石之一。它显著降低严重并发症风险,促进快速康复,并最终提升手术安全与患者预后。当您或家人即将接受手术时,请了解并信任麻醉团队为守护这珍贵的“36℃+”所付出的专业努力——在无影灯下,这份温暖,是生命最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