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7月12日 星期六
食品中的功效成分管用吗?

作者:李有政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 发布时间:2025-04-11 09:28:11978次浏览[发表证书]

在当今社会,保健品和功能食品的市场日益繁荣,在各种各样保健品和功能食品的营销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宣传:XX成分能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预防癌症”。“XX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具有什么什么重要功能,缺乏它将导致XX症状“。“某某食品中含有丰富的XX,所以能够有效防治XX疾病”。如果再列出某科学家因为发现XX成分的生理功能而获大奖,就显得更加“权威”了。

然而,这些宣传实则是利用消费者对健康的渴望,通过看似专业的表述吸引眼球,背后往往隐藏着许多逻辑漏洞和科学误区。

首先,人体需要某种物质,缺乏某种物质将会导致某些症状,跟人体是否需要额外补充这种物质完全是两回事。人体的生理活动由各种各样的生物化学反应驱动,它们的进行需要各种蛋白质和酶的参与,并通过精密的调控机制维持平衡。这些物质对于人体健康固然重要,因为缺乏了它们将会导致某些生理活动无法进行,进而可能出现各种症状。但是,很多物质需要人体自己合成,而人体也会自己调控它们 的合成。通过食物来补充,经过消化吸收,通常不具有生理活性。比如褪黑素,虽然短期使用可能改善睡眠,但长期依赖外源补充会抑制人体自身的分泌能力,导致睡眠问题恶化。这说明,外源补充的成分必须经过消化、吸收和代谢才能发挥作用,而许多成分在加工和摄入过程中早已失去活性。因此,“吃什么”并非关键,“身体能利用什么”才是核心。

其次,缺乏了某物质会导致症状,跟补充它能防治该症状也是两回事。一般而言,人体的多数症状都有不止一种诱因。缺乏某营养成分会导致它,但只要摄入达到“充足量”,再额外补充也没有额外的“防治效果”。以维生素C为例,严重缺乏会引发坏血病,但每日摄入量超过100毫克后,多余的维生素C会随尿液排出,无法进一步预防感冒或增强免疫力。类似地,铁元素缺乏会导致贫血,但过量补铁可能引发便秘、氧化应激甚至器官损伤。科学研究早已明确,营养素的作用存在“充足摄入量”和“最大耐受量”两个界限。一旦摄入超过身体需求,不仅无益,反而可能成为健康负担。 第三,即使对于那些需要从食物中摄入的营养成分,人体需要的也是“摄入总量”而不是“浓度”,成分浓度高不等同于实际摄入量足够。如果一种食物中的某种成分含量很高,但如果食用量小,那么总量还是有限。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螺旋藻。螺旋藻的蛋白质含量高达60%~70%,但作为保健品,每日推荐摄入量仅几克,实际提供的蛋白质不到2克,相比于人体一天需要的几十克蛋白质,螺旋藻中的那点完全可以忽略。再比如“富硒茶”,虽然茶叶中硒含量较高,但冲泡时溶出率低且每日饮茶量有限,最终摄入的硒可能微乎其微。实际上,各种以XX营养成分高”而炒作出来的神奇保健品,基本上都是类似的情况。

此外,还有一些来成分不是人体所必需的,但是营销中经常宣称“科学研究显示具有某某作用”。然而,这些研究多数仅停留在细胞或动物实验层面,细胞实验虽能提示潜在研究方向,但其培养环境与人体内复杂生理环境存在显著差异,且无法推导出实际摄入剂量与效果的关系。动物实验虽比细胞实验更具参考性,但物种 间的代谢差异仍使结果难以直接外推至人类。更重要的是,这类研究在论文中都会注明"需后续人体试验",但追踪发现,80%以上的研究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其中主要原因便是结果不理想(如效果未达预期或存在安全隐患)被资助方终止发表。这种"实验室有效""现实无用"的割裂现象,正是当前各类"超级食物""植物精华"功效宣传中最常见的科学认知陷阱。

面对琳琅满目的保健品市场及功效宣传,消费者需保持理性,遵循以下原则,首先,优先通过天然食物补充营养,天然食物中的营养素通常以更易吸收的形式存在,且不易过量。其次,缺什么补什么,避免盲目跟风,通过正规医疗机构的体检确认是否缺乏某种营养素,再针对性补充。

第三,关注成分的生物利用度:选择与身体吸收机制匹配的补充形式。

例如,脂溶性维生素随餐服用,铁剂搭配维生素C提升吸收率。第四,警惕夸大宣传:细胞实验或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直接推论到人体。对于宣称“最新研究发现”的产品,需查证是否有高质量的人体临床试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