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星期一
手术室护理科普:无影灯下的生命守护

作者:周柳青

广西灵山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4-11 15:18:34890次浏览[发表证书]

手术室的无影灯亮起时,护士们已经完成了数十项准备工作。他们反复核对患者姓名、手术部位和麻醉方式,检查每一台仪器的电源线和数据接口,将上百件手术器械按使用顺序排列整齐。监护仪上的数字、无菌单的铺盖角度、手术刀的传递方向——每个细节都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安全。这里没有惊心动魄的剧情,只有严格执行的操作规范和专业到毫米级的默契配合。

1.手术开始前

手术室的护理工作从术前数小时就已启动。护士需要提前确认手术类型、患者信息及特殊需求,并按照“三查七对”原则(查病历、查医嘱、查器械,核对患者姓名、床号、手术名称、部位、时间、药物、过敏史)确保零差错。器械护士会逐一清点手术器械包,从止血钳到缝合针,每一件工具的数量、完整性都必须记录在案。与此同时,巡回护士负责调试设备:检查无影灯聚焦是否精准,确保麻醉机、监护仪、电刀等设备处于备用状态。手术床的承重测试、体位垫的摆放角度、室内温湿度的调节,这些细节都可能影响手术进程。

2.手术进行中

1)麻醉阶段的“双保险”:患者被推进手术室的瞬间,护理团队立即启动“麻醉护航模式”。器械护士迅速在患者右臂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同时巡回护士已将心电监护的三个电极片精准贴放在锁骨和肋下——这些动作必须在患者转移至手术床的90秒内完成。麻醉医生开始推注药物时,护士的左手食指始终按在颈动脉搏动点监测心率变化,右手则悬停在急救插管箱上方待命。当患者因肌松药作用出现下颌松弛,护士会立即托起其下颚保持45度仰角,确保氧气面罩与面部完全密闭。

2)无菌屏障的绝对守护:手术刀刚接触皮肤,空气中看不见的细菌就成了最危险的敌人。器械护士弓着腰站在无菌台前,所有传递动作都要控制在离手术台30厘米的“安全圈”内——递剪刀时虎口朝上防止滑落,接回用过的器械必须轻放在污染区托盘。巡回护士此时化身“人形监控器”,左手举着装满盐水纱布的消毒罐,右手随时准备撕开新缝线包装,连拆封角度都要保持45度防止扬尘。

3)实时监测与精准配合:手术室里, 护士就像医生的“最佳拍档”。做心脏手术连接血管时,护士会提前把不同大小的血管夹按顺序摆好,医生一伸手就能拿到最合适的那把;接骨头的医生刚把钢板放稳,护士已经把匹配的螺丝和固定钉递到眼前;要是突然出血,她们能在三秒内把吸血仪器塞进医生手里,同时撕开止血材料的包装袋。

3.突发状况应对

在手术室护理中,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是护理人员专业素养的核心体现。当术中发生大出血时,护理团队需迅速配合主刀医生定位出血点,精准传递止血器械和材料,同时启动快速输血流程,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若出现心脏骤停,护理人员需立即协助麻醉医生实施心肺复苏,准备除颤仪并确保急救药物及时到位。面对突发过敏性休克,需快速识别症状,遵医嘱注射肾上腺素并调整补液速度。手术设备故障(如电刀失灵、监护仪断联)时,护理人员应第一时间启用备用设备,维持手术进程的连续性。在整个应急过程中,团队需保持清晰沟通,明确分工,护理组长需实时记录关键时间节点和用药情况。术后需组织全员复盘,分析处置流程中的不足,优化应急预案。通过定期模拟演练和培训,护理团队能够将应急流程内化为条件反射,为手术成功争取关键窗口期。

4.手术收尾阶段

当最后一针缝合完成时,护理工作并未结束。器械护士要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所有器械、纱布、缝针的数量,防止遗留体内——这项被称为“关腹前三次清点”的流程,被写入全球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曾有案例显示,一块遗落的纱布在患者体内存留两年后引发严重感染,足见清点环节的重要性。术后交接同样关键。护士需详细记录术中用药、出血量、尿量等数据,并向复苏室同事说明患者特殊情况:“比如术中发生过血压波动的患者,术后需要重点监测;使用过肝素抗凝的患者,要观察穿刺点是否渗血。”

总之,当手术结束的提示音响起,护理人员会再次清点所有器械和纱布,确保没有任何物品遗留在患者体内。他们详细记录术中用药量和生命体征变化,这些数据将帮助后续团队更好地观察患者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