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体检越来越普及的当下,很多人拿到肺部检查报告时,会惊讶地发现“肺结节”这个词。往往心头一紧,甚至谈“结节”色变,担心自己离肺癌不远了。其实,肺结节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关键是要对它有科学的认识。
1.肺结节是什么
肺结节,简单来说,就是在肺部影像(如胸部CT检查)上呈现出的直径不超过3厘米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小病灶。它就像是肺部里的一个个“小疙瘩”。根据密度的差异,肺结节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实性结节,这类结节在影像上是实心的;磨玻璃结节,看起来如同磨砂玻璃一般,呈现出半透明的状态;还有混合磨玻璃结节,兼具磨玻璃成分与实性成分。
2.肺结节的成因
(1)炎症遗留
肺部曾经遭受过细菌、病毒或者真菌感染,在炎症消散和组织修复的过程中,有可能会留下一些痕迹,这些痕迹就可能表现为肺结节。比如肺炎痊愈后,局部组织可能会形成增生性的结节。
(2)环境因素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污染物,像雾霾中的PM2.5颗粒、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后可能会导致肺结节出现。此外,职业暴露于某
些特殊物质,如石棉、硅尘、放射性物质等的人群,患肺结节的风险也会显著升高。
(3)肺部良性病变
肺部的一些良性肿瘤,如错构瘤、硬化性血管瘤等,以及一些良性的增生性病变,如炎性假瘤等,都可能以肺结节的形式存在。
(4)恶性肿瘤
肺癌确实是导致肺结节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值得庆幸的是,在所有的肺结节中,良性结节占了大多数,恶性结节只是少数。
3.发现肺结节该怎么做
(1)保持冷静
当得知自己肺部有结节时,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大部分的肺结节都是良性的,并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危害。过度的焦虑和恐慌不仅对病情没有帮助,反而可能会影响身体的免疫力,不利于健康。
(2)定期复查
医生会根据肺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等特征,综合判断其良恶性的可能性,并制定个性化的复查方案。一般来说,对于较小且良性可能性大的结节,可能会建议3个月、6个月或者1年后复查胸部CT,动态观察结节的变化。如果在复查过程中,结节大小、形态没有明显变化,或者逐渐缩小,那么良性的可能性就比较高;反之,如果结节有增大、边缘变得不规则、
出现分叶或毛刺等变化,就需要引起重视,进一步检查。
(3)进一步检查诊断
当肺结节存在一些可疑恶性的特征时,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更深入的检查,如支气管镜检查、经皮肺穿刺活检、PET~CT检查、AI辅助诊断等。支气管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支气管内的情况,并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经皮肺穿刺活检则是通过穿刺针从皮肤刺入肺部,取得结节组织进行病理诊断,这是明确肺结节性质的关键手段;PET~CT不是发现肺结节后的常规检查项目,一般在高度怀疑肺结节为恶性,或需要对肺癌进行准确分期等特定情况下才会考虑使用。
(4)肺结节的大小范围
直径≤3厘米的肺部阴影称为结节,超过3厘米则归类为肿块。根据大小,肺结节可分为微小结节(≤5毫米)、小结节(6~8毫米)和较大结节(>8毫米)。肺结节的管理需结合大小、形态、病史等多维度分析,患者应严格遵医嘱随访,同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戒烟、减少空气污染暴露),降低肺癌风险。
4.如何预防肺结节
(1)改善生活环境
平时应保持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定期室内外通风,多呼吸新鲜的空气,远
离汽车尾气、二手烟以及有机粉尘,降低发病几率。
(2)健康的生活方式
戒烟是保护肺部健康的重要措施,吸烟是导致肺部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戒烟可以显著降低肺部受损的风险。同时,要均衡营养摄入,如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类等,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坚持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也能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身体健康。
(3)积极治疗肺部基础疾病
如果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等肺部基础疾病,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控制病情的发展,减少肺部组织的损伤,从而降低肺结节形成的风险。
肺结节虽然常见,但只要我们科学认识它,正确对待它,定期检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不必过于担心。即使发现了肺结节,也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处理,守护好我们的肺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