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是主要受害者。病毒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密切接触传播,患儿在患病后会出现3-5天的潜伏期,之后会出现低热、乏力、腹部疼痛等不适症状,随后还会在口腔、咽喉以及颊黏膜、舌、牙龈等部位,出现粟米至绿豆大小的水疱,周围可伴有红晕,并伴有剧烈疼痛症状;大多数手足口病的患儿发热并不会特别明显,但是有部分患儿因为体温升高较快,难以及时发现,从而会导致热性惊厥;严重手足口病可能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在患儿的桥脑、延髓、脊髓内存在广泛且较为严重的病理性改变,可出现脑炎、脑膜炎、脑脊髓膜炎、神经源性肺水肿、急性弛缓性麻痹、脊髓灰质炎等严重并发症,患者可表现为嗜睡、昏睡、昏迷、频繁抽搐发作、颈强、下肢无力、偏瘫等;此外,还可能存在心脏改变、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会危及生命。
春夏季节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为有效提高各类托幼机构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能力,具体防控措施如下:
1.日常预防措施
(1)加强个人卫生:教育幼儿勤洗手,特别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设施后,使用含有至少60%酒精的手部消毒液也能有效杀灭病毒;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衣袖遮挡口鼻。
(2)保持环境卫生:定期清洁和消毒玩具、课桌、椅子、门把手、水龙头、楼梯扶手等幼儿易接触的物品和区域;每日用餐前,对婴幼儿就餐桌面进行常规消毒;加强餐(饮)具的清洁消毒,实行“一人一具一消毒”原则;卫生洁具也要定期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或擦拭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垃圾分类管理至关重要,及时收集清运,并做好垃圾盛装容器的清洁消毒。
(3)保持空气流通:每日定时开窗通风,每次约30分钟左右,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在早晨孩子还没有来的时候,教室应该提前通风;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进一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4)避免接触传染源:避免幼儿与患病儿童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密切接触;在疾病高发期,减少幼儿之间的身体接触,避免共享个人物品,如毛巾、餐具等。
(5)加强健康监测:每日了解员工及婴幼儿的健康状况,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必须立即上报并采取必要的停班停课措施;全体员工和婴幼儿每天入园测体温,严格落实晨检、午检、晚检和全日观察制度;加强因病缺勤管理,做好记录并及时电话访问缺勤员工和婴幼儿。
(6)提高防范意识: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员工、幼儿和家长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指导家长在病毒高发期间不带婴幼儿去人员密集和空间密闭的场所。
2.应急处理措施
(1)发现病例及时报告:一旦发现幼儿出现手足口病症状,如发热、口腔溃疡、手足皮疹等,应立即就医并报告相关部门。
(2)隔离治疗:对疑似或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直至症状完全消失后一周;患病儿童使用过的物品要进行妥善消毒处理。
(3)追踪接触者:对与患病儿童密切接触的幼儿进行健康监测,观察是否出现相关症状。
(4)加强消毒工作:在出现病例后,要增加对托幼机构的消毒频次和力度,确保环境安全。
3.其他建议
(1)合理饮食与锻炼:保证幼儿营养均衡,增强抵抗力;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2)保证充足睡眠:确保幼儿有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恢复体力,增强免疫力。
(3)注意天气变化:及时为幼儿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感冒。
(4)减少大型集体活动:在疾病高发期,不宜组织大型集体活动,避免交叉感染。
(5)预防性服药与疫苗接种:在医生指导下,对于易感人群可以适时给予针对性抗病毒治疗方案;符合年龄段要求且无禁忌情况下,建议为适龄儿童接种手足口病疫苗。
手足口病虽然可防可治,但预防工作尤为重要。托幼机构作为儿童聚集的场所,更应该高度重视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通过遵循以上防控指南,可以大大降低托幼机构手足口病的发生和传播风险,保障幼儿的健康与安全。同时,也提醒广大家长提高防范意识,共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