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4月21日 星期一
霉菌致病:微小生物突破人体防线

作者:王瑶

(成都武侯卫教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责任公司)发布时间:2025-02-14 15:26:12608次浏览[发表证书]

霉菌(Mold)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丝状真菌,其种类超过10万种。尽管大多数霉菌对人类无害,甚至被用于食品加工(如酱油、奶酪)和药物生产(如青霉素),但部分致病性霉菌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人口流动性增加以及免疫抑制人群扩大,霉菌感染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将从致病性霉菌的种类、感染机制、临床表现及防治策略等方面展开探讨。

致病性霉菌的主要类群

1.曲霉属(Aspergillus)曲霉是环境中最常见的霉菌之一,其孢子可通过空气传播。其中,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是侵袭性曲霉病的主要病原体,可感染肺部、鼻窦甚至播散至全身,对免疫缺陷患者(如白血病、器官移植者)致死率高达50%-90%。

2.念珠菌属(Candida)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是条件致病菌的代表,常定植于人体皮肤、口腔和肠道。当宿主免疫力下降或菌群失调时,可能引发鹅口疮、阴道炎或侵袭性念珠菌病,后者死亡率可达40%。

3.隐球菌属(Cryptococcus)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通过吸入鸟类粪便中的孢子传播,主要攻击中枢神经系统,导致隐球菌性脑膜炎,是艾滋病患者的主要机会性感染之一。

4.毛霉目(Mucorales)毛霉和根霉可引起毛霉病(Mucormycosis),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严重烧伤患者。此类霉菌侵袭血管,导致组织坏死,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达50%-80%。

霉菌致病的机制

霉菌致病是病原体、宿主和环境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机制包括:

1.感染途径与定植霉菌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孢子(如曲霉)、皮肤破损入侵(如毛霉)或内源性感染(如念珠菌)进入人体。孢子表面的疏水蛋白(如RodA)可帮助其逃避宿主免疫细胞的吞噬。

2.毒力因子。(1)形态转换:白色念珠菌可从酵母态转变为菌丝态,增强组织穿透能力。2)毒素分泌: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是强致癌物,与肝癌发生相关。3)生物膜形成:曲霉和念珠菌可形成生物膜,对抗真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3.宿主免疫应答先天免疫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通过识别霉菌细胞壁成分(β-葡聚糖、几丁质)启动防御。然而,免疫抑制患者因Th1细胞应答缺陷,难以有效清除病原体。

临床表现与诊断挑战

霉菌感染可分为浅表性感染和侵袭性感染两类:

1.浅表性感染。(1)皮肤癣菌(如红色毛癣菌)引发足癣、体癣,表现为红斑、脱屑和瘙痒。2)念珠菌性阴道炎常见于糖尿病或抗生素滥用女性,特征为豆腐渣样分泌物。

2.侵袭性感染。(1)肺部感染:曲霉球(肺空洞内真菌团块)可引起咯血;侵袭性肺曲霉病表现为发热、咳嗽和胸痛。2)播散性感染:血液播散的念珠菌病可累及肝、脾、眼,出现多器官衰竭。

3.诊断难点传统微生物培养阳性率低(曲霉培养阳性率仅30%-50%),血清学检测(如半乳甘露聚糖抗原试验)和分子诊断(PCR)的应用提高了早期诊断率,但仍存在假阳性问题。

治疗与预防策略

1.抗真菌药物。(1)唑类药物(如伏立康唑)通过抑制细胞色素P450酶阻断麦角固醇合成,是曲霉病的一线药物。2)棘白菌素类(如卡泊芬净)针对念珠菌的细胞壁β-葡聚糖,对耐唑菌株有效。

两性霉素B对毛霉病有效,但肾毒性限制其应用。

2.辅助治疗手术清创(如鼻窦毛霉病)、免疫调节(如干扰素-γ)和生物膜清除剂(如乙酰半胱氨酸)可增强疗效。

3.预防措施。(1)环境控制:保持室内湿度<60%,定期清洁空调和通风系统。2)高危人群保护:免疫抑制患者应避免接触土壤、腐败植物,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真菌药物。3)公众教育:普及霉菌相关疾病知识,减少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滥用。

结语

霉菌感染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挑战,尤其在气候变化导致霉菌分布扩大的背景下。未来研究需聚焦于新型抗真菌药物开发(如靶向真菌特异性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快速诊断技术(如基于纳米颗粒的检测)和疫苗研发(如针对隐球菌的荚膜多糖疫苗)。通过多学科协作与公众参与,人类有望在这场与微小生物的博弈中占据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