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4月03日 星期四
血脂:生命健康的“隐形守护者”

作者:经文强

(桂林市妇幼保健院 检验科) 发布时间:2025-01-24 17:38:49862次浏览[发表证书]

每年体检,“血脂异常”让许多人困惑:无明显症状,为何这项指标重要?作为桂林市妇幼保健院检验工作者,我们深知血脂管理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意义重大。现带大家全面认识血脂,揭开它与健康的深层联系。

血脂是血液中脂类物质的总称,主要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等成分。胆固醇分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坏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好胆固醇”)。甘油三酯是人体储存能量的主要形式,过量会增加血液黏稠度。正常生理状态下,胆固醇是构建细胞膜、合成激素和维生素D的必需原料;甘油三酯为身体活动提供能量。然而,这些成分超出正常范围,便会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推手”,甚至引发心梗、脑卒中等致命疾病。

血脂检测报告中,四项核心指标值得关注:总胆固醇(TC)正常值应低于5.2mmol/L,超过6.2mmol/L提示动脉硬化风险升高,其水平受遗传、年龄和饮食习惯影响;甘油三酯(TG)理想值应低于1.7mmol/L,过度摄入主食、甜品和酒精会直接导致其飙升,空腹检测结果更具参考价值;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健康人群应控制在3.4mmol/L以下,糖尿病患者需低于2.6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于1.0mmol/L为佳,能清除血管壁沉积的胆固醇,延缓动脉硬化进程。

我国18岁以上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高达35.6%,但早期无明显症状。长期高血脂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LDL-C渗入血管壁形成斑块,阻塞血流,引发心绞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冠心病和脑卒中: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导致心肌梗死或脑组织坏死,致残率和死亡率极高;胰腺炎和脂肪肝:甘油三酯过高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严重时可发展为多器官衰竭。遗传因素和不良生活习惯是主要诱因。体重正常者也可能因代谢异常出现血脂问题。

血脂管理是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工程。通过定期检测、科学干预和个性化治疗,我们能将“隐形杀手”转化为健康管理的盟友。关注血脂指标,调整生活节奏,让血管保持畅通与活力。

在生活方式调整方面,饮食控制至关重要。建议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和添加糖的摄入,避免反式脂肪酸。增加深海鱼类、燕麦、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每日蔬菜摄入量应不低于500克。运动方面,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或游泳,这有助于提升HDL-C水平并降低甘油三酯。戒烟限酒也非常重要,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内皮,酒精则会干扰肝脏脂质代谢,男性每日饮酒量应少于25克,女性少于15克。

对于高危人群,如糖尿病患者或已确诊冠心病的人群,药物治疗是控制血脂的重要手段。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可以抑制胆固醇合成,降低LDL-C水平约30%-50%。对于血脂严重升高者,可能需要联合用药,如联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依洛尤单抗)。

孕妇、儿童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血脂管理也有其特殊之处。孕妇在妊娠期会出现生理性血脂升高,因此需要密切监测血脂变化,避免使用他汀类药物,主要以饮食控制为主。肥胖儿童应尽早进行血脂筛查,以便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对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儿,需从青少年期开始干预,必要时可使用胆酸螯合剂。70岁以后,人体的胆固醇水平会自然下降,因此在为老年人选择降脂药物时,需综合考虑药物的获益与副作用风险,优先选择安全性高的降脂药。

在进行血脂检测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采血前需禁食8-12小时,同时要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以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检测频率方面,40岁以下人群每2-5年检测一次;40岁以上及绝经后女性每年检测一次;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每3-6个月检测一次。

总之,血脂管理是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工程。通过定期检测、科学干预和个性化治疗,我们完全有能力将这一“隐形杀手”转化为健康管理的盟友。从今天起,让我们共同关注血脂指标,合理调整生活节奏,让血管在岁月长河中始终保持畅通与活力,为我们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