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4月03日 星期四
解读脑梗死治疗密码,重寻健康之路

作者:梁乐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发布时间:2025-01-24 17:04:51785次浏览[发表证书]

脑梗死防治需重视,关注病因、治疗与康复的全方位管理。药物、训练、心理干预及生活环境的优化相结合,共同提升康复效果,助力患者重拾希望与热爱。面对挑战,我们应勇往直前,不断进步。

1.脑梗死的成因与病理机制

脑梗死的成因主要与供应大脑的血管出现阻塞有关。这种阻塞现象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血管病变,其特征是血管壁内形成脂质沉积和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最终引发血管阻塞。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不可逆性危险因素和可逆性危险因素。不可逆性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和家族史等,这些因素是我们无法改变的。而可逆性危险因素则涵盖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这些因素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来控制的。

除了动脉粥样硬化外,心源性栓塞也是脑梗死的一个重要成因。心源性栓塞是指心脏内的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大脑血管,造成血管阻塞。此外,免疫性介导的血管炎、感染性病因、动脉夹层、偏头痛、放射性血管病、肌纤维发育不良等也可能引发脑梗死。

脑梗死的病理机制复杂,涉及多个环节。在血管阻塞初期,局部大脑组织的能量供应降低,导致神经元功能受损,出现短暂性的神经功能缺陷。随着阻塞持续,大脑的氧气和养分供应中断,神经元暴露在有毒物质和自由基的攻击下,发生细胞氧化应激反应。大量积累的钙离子会触发细胞自我消解,形成脑梗死的病灶。

随后,机体会启动一系列的炎症反应,进一步加剧神经细胞的损伤。炎症细胞在病灶区域产生大量炎症因子,这些炎症因子像毒素一样进一步伤害脆弱的神经细胞,导致神经组织持久性的功能丧失,并形成永久性的病理改变,如偏瘫、失语、失明等病症。

2.症状与诊断

脑梗死的症状多种多样,取决于梗死部位和面积。常见的症状包括偏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昏迷等。偏瘫是指患者一侧肢体无力或完全瘫痪,感觉障碍则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失语是指患者无法说话或理解语言,共济失调则表现为协调运动能力下降,如行走不稳、动作笨拙等。

脑梗死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头颅CT和MRI是诊断脑梗死的重要工具,能够显示脑组织的梗死部位和范围。此外,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检查也有助于确定病因和评估病情。

3.治疗与康复的综合策略

脑梗死的治疗原则是早期干预,挽救半暗带,减少脑梗死的复发,并及时进行康复训练,促进功能恢复。治疗与康复策略需要综合运用血管再通、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等多种手段。

血管再通治疗是脑梗死急性期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它包括静脉溶栓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两种方法。静脉溶栓是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溶解血栓,恢复血管通畅。其黄金时间窗为发病后4.5-6小时内,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血管内介入治疗则是通过导管技术,将溶栓药物或取栓装置送入血栓部位,直接溶解或取出血栓。其时间窗相对较长,但也需要尽早进行。

药物治疗在脑梗死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急性期,除了血管再通治疗外,还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和调节血脂、血压的药物等,以预防血栓的再次形成和脑梗死的复发。康复训练是脑梗死患者恢复功能的关键。针对肌力衰减、肢体感觉障碍、平衡功能障碍等问题,物理治疗师会设计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力量、提高协调性,并改善走路和日常生活动作。同时,言语治疗师也会专注于提高患者的语言交流能力,包括口语、阅读、书写等方面。此外,认知功能训练也是康复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恢复患者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脑梗死对患者的心理影响深远,可能导致烦躁、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因此,心理支持在治疗与康复过程中同样重要。通过定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提高心理承受力,从而更好地适应自己的身体状态,面对生活的挑战。

结束语

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通过多方位的综合治疗与康复策略,我们可以攻克这一挑战。重视康复质量,重塑患者的生活希望至关重要。科学的进步为我们提供了突破困境的方向,让康复之路更加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