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导致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脏负荷加重,进而引起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导致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起病急,主要是急救护病情进展迅速,如不及时处理,常危及患者生命。
概念
急性心力衰竭指心脏在短时间内无法有效泵血,导致血液循环受损,引起全身器官灌注不足的一种急性病理状态。这通常是由于心脏本身的功能受损,不能满足身体对氧气和养分的需求。
诱发因素
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如感染、治疗不当等。
急性心肌损伤: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重症心肌炎等。
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如急性瓣膜反流、高血压危象等。
其他因素:血容量增加、严重感染、劳累、紧张等。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喘息、端坐呼吸。
乏力疲倦:活动耐力下降。
心悸:心跳加速、心律失常。
水肿:下肢水肿,严重时全身水肿。
急救措施
1.迅速评估与体位调整:出现急性心力衰竭症状时,立即进行病情评估,判断是否需要紧急救治。迅速协助患者采取半卧位或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脏负荷。这种体位有助于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是急救过程中的首要步骤。
2.吸氧治疗: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以改善心肌缺氧状态,缓解组织缺氧。对于严重呼吸困难的可采用面罩吸氧,甚至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酒精湿化吸氧可以减少肺水肿引起的气泡表面张力下降,从而增加氧合效果。
3.建立静脉通道:一个通路用于输入血管活性药物,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和强心剂等;另一个通路用于补充液体或药物。这样可以确保在急救过程中能够及时给予所需的药物,提高救治效率。
4.药物治疗
利尿剂:快速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以迅速减少循环血量,减轻心脏负担。用时需记录出入量,监测电解质平衡,防止紊乱。
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或硝普钠等,通过扩张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改善症状。用时需严密监测血压,防止过低。
强心剂:如西地兰等,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排血量。但需注意其可能引起的心律失常等副作用。
镇静剂:对于情绪紧张、躁动不安的可给予吗啡等镇静剂,以缓解紧张情绪,降低氧耗,但需注意其对呼吸的抑制作用。
5.监测生命体征: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6.迅速转运:在急救过程中,需尽快联系急救医疗服务,争取尽早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和监护。在转运途中,应持续给予吸氧和必要的监护,确保生命体征稳定。
护理措施
1.饮食护理:给予低盐、低脂、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忌饱餐,禁烟酒。
(1)限制盐的摄入:限制的程度视病人心衰的程度和利尿剂治疗的情况而定,轻度心衰病人每天可摄取2~3g钠;严重心衰病人,每日摄食的钠800~1200g(1g盐含钠390mg),应注意病人用利尿剂时容易出现低钠、低氯,此时不应限盐,可能还要适当补充。
(2)限制水分:严重心衰的病人,24小时的饮水量一般不超过600~800ml,应尽量安排在白天间歇饮用,避免大量饮水,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2.健康指导
(1)指导病人积极治疗原发病,注意保暖,预防感冒,避免诱发因素,注意劳逸结合。
(2)饮食指导:戒烟、戒酒,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畅通,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3)患者遵医嘱服药、定期门诊随访,不要随意增减或撤换药物,以免因不恰当的停药而诱发心衰。服用详地黄者详细交代患者及家属识别不良反应,掌握自测脉搏方法。
(4)指导患者学会自行记录出入量及水肿的变化情况。
(5)指导患者对疾病有正确认识,保持心情舒畅。
急性心力衰竭需要迅速、有效的急救和护理措施。通过全面、细致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减轻痛苦。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和管理能力,也是预防疾病复发和促进康复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