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是治疗许多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在手术过程中和术后,感染风险始终存在。感染不仅可能延长患者的康复时间,还会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外科护理中,患者的积极配合对于减少感染风险尤为重要。本文将从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阶段详细探讨外科患者如何配合护理,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1.术前的配合与预防
在手术前,患者需要完成一系列健康评估,如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并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风险。患者应如实告知既往病史,包括慢性病、过敏史和药物使用情况,确保医生制定最合适的手术和护理方案。
术前通常需要患者使用专业的抗菌清洁剂清洗身体,特别是手术部位,以减少皮肤表面细菌的数量。如果需要去除手术部位的毛发,应由专业护理人员使用安全的方式操作,避免皮肤受损引发感染。
吸烟和酗酒会影响免疫功能和组织愈合能力,术前戒烟戒酒至少两周,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合理饮食可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尤其是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C,有助于伤口愈合。手术前焦虑和紧张可能影响免疫功能,患者应积极与护理人员交流,了解手术过程并建立信心。
2.术中的配合与注意事项
患者需遵守医嘱,术前6-8小时禁食禁水,避免麻醉过程中发生误吸。手术前,护理人员会协助患者调整手术体位,患者需配合保持静止,避免因体位不当导致局部压迫或损伤。
手术室是严格的无菌环境,患者应避免触碰无菌区域和医疗设备。术中配合护理人员的指导,避免随意移动肢体或讲话,以防止无菌环境受到破坏。手术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任何不适,如胸闷、头晕或疼痛,应及时告知护理人员,以便迅速处理,减少潜在感染风险。
医护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对于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医护人员在术前30分钟--1小时内给予合理种类和剂量的抗菌药物。
3.术后的配合与感染防控
术后伤口部位应避免接触污水和非无菌物品。患者需按照护理人员指导,定期更换敷料并观察伤口情况。若伤口出现红肿、热痛或分泌物增多等感染征兆,患者应立即通知医生和护理人员。
术后抗生素的使用可以有效预防感染,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避免擅自停药或增减剂量。若服药后出现皮疹、瘙痒等症状,患者需及时报告以调整用药方案。
术后卧床时间过长可能增加感染和血栓风险。患者应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逐步进行翻身、下床等活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恢复。在恢复期间,患者需避免提重物或进行剧烈运动,以免拉伤伤口或引发内部感染。
术后饮食应以易消化、高营养为主,避免油腻和辛辣食物,减少对肠胃的负担。充足的睡眠可以增强免疫力,患者应尽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术后患者需尽量避免过多的探视人员,以减少外界细菌的入侵机会。患者及陪护人员应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尤其是在接触伤口或进行护理操作前后。
4.患者心理支持的重要性
心理压力如果过于沉重,可能会对我们的免疫系统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降低我们的身体抵抗力,使我们更容易受到各种感染的侵袭。对于那些刚刚完成手术的患者来说,他们可能会因为术后疼痛、身体活动能力受限,或者对自身疾病的担忧和恐惧,而产生焦虑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患者需要及时获得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帮助,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在这种时候,患者的家属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应该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同时,护理团队也应当通过耐心的沟通和专业的指导,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感,让他们充分理解各种护理措施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5.感染防控的共同责任
患者与护理团队在感染防控中是一个整体。护理团队通过制定科学的护理计划和实施无菌操作,构建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患者的积极配合则是内在防控的关键。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外科感染风险,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