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2月05日 星期三
突然倒地抽搐,就是癫痫吗?

作者:丁萍

(隆昌市人民医院)发布时间:2024-10-11 16:57:177696次浏览[发表证书]

在浩瀚的医学领域中,癫痫如同一座迷雾缭绕的孤岛,既古老又神秘。它以突如其来的抽搐、意识丧失等症状,让人心生畏惧,却又因其复杂多变的病因与表现,成为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癫痫的本质,揭开其“突然倒地抽搐”这一表象下的重重迷雾,带你走进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癫痫世界。

1.癫痫:定义与概述

癫痫,俗称“羊角风”或“羊癫疯”,是一种由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慢性疾病。这种异常放电可波及整个大脑或局限于某一区域,导致短暂而反复的神经功能失常。值得注意的是,癫痫并非单一疾病,而是一系列具有不同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反应的综合征群。

2.癫痫≠突然倒地抽搐

提到癫痫,许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患者突然倒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的画面。然而,这仅仅是癫痫发作的一种形式——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GTCS),也是公众最为熟知的一种。实际上,癫痫的发作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

简单部分性发作:表现为身体某一局部的不自主抽动或感觉异常,如手指、脚趾的轻微抖动,或面部、口部的局部抽搐。

复杂部分性发作:患者意识模糊,伴有自动症(如无意识地摸索、吞咽、咀嚼等)或精神症状(如恐惧、愤怒、幻觉)。

失神发作:患者突然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眼神呆滞,持续数秒至数十秒后恢复,期间对周围环境无反应。

肌阵挛发作:表现为全身或局部肌肉的快速、短暂收缩,如同电击一般。

因此,将癫痫简单等同于“突然倒地抽搐”是片面且不准确的。

3.癫痫的病理生理机制

癫痫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结构、代谢、免疫等多个方面。目前普遍认为,癫痫是大脑神经元兴奋性与抑制性失衡的结果。正常情况下,神经元通过电信号进行信息传递,这种传递受到精确调控,以维持大脑功能的稳定。然而,在癫痫患者中,由于遗传因素、脑部损伤(如脑外伤、stroke、脑肿瘤)、代谢异常(如低血糖、电解质紊乱)或感染等原因,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或电信号传导可能发生改变,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进而引发癫痫发作。

4.诊断:从症状到确诊

癫痫的诊断是一个综合评估的过程,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脑电图(EEG)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MRI)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其中,脑电图是诊断癫痫的关键手段,它能够记录大脑电活动的细微变化,帮助医生识别异常放电的部位和类型。

值得注意的是,单次癫痫发作并不等同于癫痫。根据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的定义,至少需要两次非诱发性(或反射性)发作才能确诊为癫痫。此外,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癫痫(如癫痫综合征),还需结合患者的年龄、发作特点、家族史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5.治疗:多维度的管理策略

癫痫的治疗目标在于控制癫痫发作、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策略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神经调控治疗以及生活方式调整等。

药物治疗:是癫痫治疗的首选方法。通过服用抗癫痫药物(AEDs),可以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减少癫痫发作。然而,药物治疗需长期坚持,且可能伴随副作用,如嗜睡、头晕、皮疹等。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难治性癫痫或存在明确致痫灶的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选择。通过切除致痫灶或阻断癫痫传播路径,可以显著减少癫痫发作甚至达到治愈。

神经调控治疗:包括迷走神经刺激(VNS)、脑深部刺激(DBS)等新型治疗方法,通过电刺激调节大脑神经活动,达到控制癫痫发作的目的。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诱发因素(如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合理饮食等,对于减少癫痫发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6.挑战与展望

尽管癫痫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有诸多挑战亟待解决。例如,部分癫痫患者对抗癫痫药物反应不佳,手术风险高或效果有限;癫痫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限制了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法的研发;社会对癫痫患者的误解和偏见,也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心理负担。

未来,随着神经科学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癫痫的治疗将更加精准、有效。基因治疗、免疫治疗、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新兴技术,将为癫痫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同时,加强公众教育,提高社会对癫痫的认识和理解,也是推动癫痫防治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结语

癫痫并非简单的“突然倒地抽搐”,而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神经系统疾病。通过科学的诊断、合理的治疗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为癫痫患者点亮一盏希望之灯,照亮他们走向健康之路。

 

栏目导航

四川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