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守护血管健康的“盾牌”

作者:申伟培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布时间:2024-09-06 15:05:038154次浏览[发表证书]

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版图中,抗栓药物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通过阻止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或溶解已形成的血栓,有效降低了心肌梗死、脑卒中等血栓性疾病的风险,是名副其实守护血管健康的“盾牌”。

1.抗栓药物的基础认知

抗栓药物主要分为三大类: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血药物、溶栓药物,本文主要介绍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血药物。

1)抗血小板药物:侧重于防止血小板聚集。常用药物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为代表,通过抑制血小板表面的特定受体或酶活性,减少血小板间的粘附、聚集和释放的功能,从而阻止血栓形成。

2)抗凝血药物:侧重于减缓或阻止血液凝固。包括肝素、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等。这类药物通过影响凝血因子的功能,干扰血液凝固的不同阶段,达到抗凝效果。

2.主要药物作用机制

1)阿司匹林:目前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药物,也是拥有最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最广的适应证和最佳成本效益比的抗血小板药物。通过不可逆抑制环氧化酶-1(COX-1),减少血栓素A2的产生,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由于阿司匹林不可逆的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因此,血小板功能的恢复需要等待血小板的再生,即完全停药后7~10天。

2)氯吡格雷:经过肝药酶代谢后,生成的活性代谢产物不可逆抑制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P2Y12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其血小板功能恢复时间与阿司匹林类似。

3)替格瑞洛:作为非噻吩吡啶活性药物,替格瑞洛可以可逆结合P2Y12受体,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同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的起效时间更短,作用消失时间也更短,仅需3~5天。

4)肝素:最主要的抗凝作用依赖于抗凝血酶Ⅲ,肝素与抗凝血酶Ⅲ结合以后,使抗凝血酶Ⅲ的构型发生变化,并能够与多种凝血因子结合,抑制这些凝血因子,从而达到抗凝的目的。

5)华法林:作为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VKORC1),阻断维生素K转变为氢醌,干扰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α羧化的过程从而发挥抗凝血作用。

6)新型口服抗凝药:选择性抑制凝血因子Xa(如利伐沙班)、或直接抑制凝血酶(如达比加群酯),从而阻止血栓形成。相对于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具有更好的安全性与便利性。

3.抗栓药物的临床应用

抗栓药物在心肌梗死、脑卒中、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等血栓性疾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但其选用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出血风险、合并用药等因素。例如: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初期可能采用阿司匹林+P2Y12抑制剂(如氯吡格雷)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病情稳定后,阿司匹林作为抗栓的基石应长期服用。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预防卒中,新型口服抗凝药逐渐成为首选,替代传统华法林。而华法林则依然在瓣膜性房颤(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机械瓣或生物瓣置换术后、或二尖瓣修复合并的房颤)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抗血小板药物在卒中的治疗中得到广泛运用,尤其对置入支架、急性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轻型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国内外指南均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P2Y12抑制剂)作为I类推荐。

4.用药安全与监测

尽管抗栓药物在血栓性疾病防治中成效显著,但过度抗凝或不当使用可能导致出血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因此,定期监测凝血指标、评估出血风险、调整药物剂量至关重要。

抗血小板药物:需警惕创伤后的出血不易止住,必要时应停药并就医。部分抗血小板药物可引起尿酸升高,诱发痛风。替格瑞洛具有呼吸困难的副作用,在使用过程中需加以注意。

抗凝血药物:如使用华法林,需定期检测INR值,并根据INR值调整华法林剂量,使INR值维持在目标范围内以达到抗凝效果。避免饮酒和食用高维生素K的食物,以免影响药物疗效。

5.患者自我管理与教育

患者应了解自身疾病状态,遵循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切不可在没有专科医生指导下自行使用抗栓药物。同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及时与医生沟通。健康饮食、适量运动也是辅助控制病情的重要措施。

6.结语

抗栓药物是维护血管健康、预防血栓性疾病复发的重要武器。了解抗栓药物的基本知识,是每位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共同的责任,让我们用好守护血管健康的“盾牌”,携手共筑心血管健康的坚实防线。

栏目导航

四川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