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学领域,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因其微创、安全、恢复快的优势,成为了治疗外周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这种治疗方式通过微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在影像引导下进行操作,以疏通堵塞的血管,解决血管狭窄、闭塞等问题。然而,为了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快速康复,术后的护理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的基本原理,并提供一系列术后护理小贴士,帮助患者顺利康复,重获健康。
1.什么是外周血管介入治疗?
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影像引导进行血管内操作,以针对性治疗外周血管病变的一种微创技术。常用术式包括:
(1)血管成形术:通过球囊扩张狭窄部分,改善血流通畅。
(2)支架植入术:在狭窄部位放置金属支架,防止血管再次狭窄。
(3)血栓清除术:移除形成在血管内的血栓,恢复正常血流。
(4)动脉瘤修补术:通过导管植入方式修补动脉瘤。
2.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的适应症有哪些?
外周血管介入治疗适用于多种外周血管疾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外周动脉疾病: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壁堆积斑块)引起的动脉狭窄或闭塞,影响血液流向四肢;常见症状包括间歇性跛行(走路时腿部疼痛)、休息时的腿部或足部疼痛、足部和脚趾的伤口难以愈合等。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形成于深静脉,可能引起下肢肿胀、疼痛,甚至导致肺栓塞,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
(3)动静脉瘘:主要用于尿毒症患者,为透析建立长期有效的血管通路。当动静脉瘘功能失常时,需通过介入手术进行修复或重建。
(4)静脉曲张:浅表静脉因血液倒流和血管壁薄弱引起曲张、扩大的情况;常见症状包括腿部沉重感、胀痛、肿胀和皮肤变色等。
3.介入治疗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1)身体准备。①饮食控制:合理饮食,避免高脂、高糖食物,保持充足营养。②药物调整: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调整抗凝药物,避免出血风险。
(2)术前检查。①血常规及凝血功能:评估血液的基本状态和凝血能力。②肝肾功能:确保身体代谢能力正常。③影像检查:通过超声、CT或MRI明确病变部位及程度。④心理护理:介入治疗前需进行充分的心理疏导,解释手术过程、预期效果及可能出现的风险,缓解患者紧张和恐惧情绪,增强其信心。
4.介入治疗的实施步骤
(1)局部麻醉:确保患者在无痛状态下进行操作,减轻手术应激反应。
(2)穿刺和导管置入:通过皮肤小切口,用穿刺针插入靶血管,引导导管至病变部位。
(3)影像引导手术:在实时影像设备(如DSA)监测下进行操作,确保治疗器械正确定位并发挥作用。
(4)治疗操作:具体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支架放置或血栓清除等,根据需要进行。
(5)术中监测:联合使用心电监护仪、血氧饱和度监测等设备,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及时处理突发情况。
(6)撤除器械和缝合:手术完成后撤除器械,缝合穿刺点并加压包扎。
5.术后护理要点有哪些?
术后护理是确保介入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具体包括:
(1)体位管理:术后穿刺部位压迫止血1小时-2小时不等,弹力胶带加压包扎伤口,砂袋压迫止血8-12h,肢体制动平卧24小时,术侧肢体不能屈曲,并注意防止砂袋滑落和移位。避免端坐位和蹲位。24h后不应急于下床,活动应循序渐进。
(2)监测和管理:定时测量血压、心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等异常。
(3)药物护理:按医嘱使用抗凝药物,避免血栓形成。同时须监测凝血功能,以调整药物剂量。
(4)伤口护理: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和干燥,预防感染,定期更换敷料。
6.常见问题解答
(1)介入治疗是否有痛感:介入治疗过程中通常只会感到穿刺部位轻微不适,局部麻醉可以有效缓解疼痛。
(2)恢复时间需要多久:一般术后休息7天左右即可恢复正常活动,但具体恢复时间因个体情况而异,需要结合医生建议。需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诊。
(3)如何预防病情复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必要时进行长期药物管理。
7.总结
外周血管介入治疗为许多血管病变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科学的治疗方法和全方位的护理措施及术后康复计划,绝大多数患者能够恢复健康并提高生活质量。关注血管健康,早发现早治疗,是维护身体健康、延长寿命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