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加、饮食结构的变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冠心病发病率不断攀升,已成为影响社会公共健康的重要慢性疾病。据循证医学研究数据显示,各种心脏疾病,尤其是冠心病是导致中老年人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威胁中老年人群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隐形杀手”,为使冠心病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和科学规范的护理,今天就向大家详细普及有关冠心病的护理知识,希望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帮助。
冠心病的含义是什么?
冠心病是一种临床较为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的是由于体脂质代谢异常,血液中的脂质物于动脉内膜上沉积,当长期累积过多时形成白色斑块,进而阻塞血管,使动脉腔堵塞狭窄,血流速度变慢,导致心脏缺血缺氧的病变。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活动后胸闷心悸,劳累或情绪激动后胸痛,阵发性呼吸困难等,此外,胃痛、恶心呕吐等胃肠不适、咽痛、头痛等也是冠心病的症状表现。冠心病的病程进展缓慢,治疗难度较高,容易复发,使患者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如果不能得到专业治疗和科学调养护理,很可能导致病情持续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因此,采取积极规范的治疗措施以及日常生活护理工作,对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病情,促进预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冠心病的临床治疗与康复
那么,一旦确诊为冠心病,该如何进行治疗呢?随着医药学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精进,冠心病的治疗方式也在不断突破,临床主要根据患者不同的疾病程度和具体身体状况,制定适宜患者个体的差异化治疗方案。主要方法如下:
1.一般治疗。对于急性期冠心病患者,主要采取一般综合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吸氧支持、病情监护、针对性基础疾病治疗、绝对卧床休息等。治疗期间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加强对患者血压、心电图、心率等指标监测,同时给予降血压、降血糖、血脂等基础疾病治疗,对于呼吸困难患者持续给予吸氧支持。
2.药物治疗。给予规范合理的药物治疗,可在短时间内控制患者病情,防止病情恶化,当下临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治疗药物包括单硝酸酯类的扩张冠状动脉药物,阿司匹林、波立维等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以倍他洛克为代表的β肾上腺阻滞剂类药物,他汀类减轻动脉血管狭窄的药物等。通过对应药物的使用,减缓动脉粥样硬化发展,降低疾病猝死率。
3.手术治疗。对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冠状动脉堵塞程度超过75%)患者,需考虑采取手术治疗。目前临床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心外科手术和心内科介入治疗手术两种手段。介入手术治疗应用范围较广,术中首先处理犯罪血管,明确阻塞血管后,利用医用冠状动脉支架的方式植入心脏支架,从而解除心脏血管狭窄。心外科手术是指心脏搭桥手术,通过抽取身体主动脉或其他血管血液,建立冠状动脉狭窄的近远段通道,增加心脏供血量。如果患者出现严重心衰、弥漫性狭窄等情况,无法实现心脏搭桥或支架手术治疗,可不考虑心脏移植手术,但费用相对昂贵。
4.定期复查。冠心病病程较长,难以彻底治愈,需定期复查,掌握治疗效果。患者在出院后,建议2周左右入院复查,了解恢复情况,根据复查结果调整用药,后期情况稳定,可酌情每隔3-6个月复查一次。
冠心病患者的护理知识有哪些?
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冠心病的发作与日常生活方式、情绪变化、外界环境等息息相关,科学规范的身心护理对巩固治疗效果,促进预后具有积极的影响。
1.病情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应密切留意患者病情变化,出现异常及时处理。尤其在上午和晚间,是冠心病发作的主要时间段,据研究报道,约70%-80%的患者容易在上午发生心源性猝死,20-30%的患者易在晚间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因此一定要在此时段密切观察患者症状体征,是否出现面色异常、呼吸困难、胸闷憋气、血压异常等变化,防治结合,降低发病风险,减少疾病发作次数。
2.环境护理。良好的环境氛围是冠心病护理的基础。为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的居家环境,定时清洁通风,保持室内卫生清洁,空气清新,维持适宜的温湿度,避免环境嘈杂,给患者病情恢复带来不利的环境因素。
3.心理护理。冠心病患者尤其要重视精神因素的影响,不良的情绪变化可能影响患者心肌供血,导致病情发作恶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外界的不良刺激,保持愉悦的心情,避免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防止过度激动、思虑,保持平稳、舒畅的良好心态,有益于心脏的健康。
4.日常饮食及其他生活护理。冠心病患者平时应做好高血压、高血脂等二级预防管理,注意日常饮食,做到合理膳食,营养均衡,少食高脂高油食物,饮食清淡,适当补充富含优质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的肉蛋、蔬菜水果等。戒烟戒酒,避免刺激性食物。同时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保持充足睡眠,使身体得到充分休息,结合身体恢复状况,适度进行运动,以患者耐受为宜,既有助于增强患者心脏功能,又能改善负性情绪,增强治疗效果。
5.发病期护理。在疾病发作时,应第一时间呼叫救护车,同时平卧休息,不可剧烈活动,口中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等药物,等待急救。
冠心病虽然凶险,但只要对疾病具有正确的认知,在系统治疗之外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就能有效避免病情恶化,减少疾病发作带来的风险,提升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