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高血压性心脏病临床治疗, 如何突破瓶颈?

作者:马玉玲

(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发布时间:2024-09-20 17:08:377469次浏览[发表证书]

高血压性心脏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生活质量。当前其临床治疗虽有成效,但也遭遇诸多瓶颈。如何突破这些困境,实现更有效的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已成为心血管领域亟待攻克的重要课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研究。

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与危害

长期高血压会使心脏后负荷增加,心脏为了克服这种阻力,心肌细胞会代偿性肥大。起初,这种肥大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心脏的泵血功能,但随着时间推移,心肌细胞会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如心肌纤维化等。这会导致心脏舒张功能受损,进而发展为收缩功能障碍,最终可引起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当前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及瓶颈

1.血压控制

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等。通过合理联合用药,多数患者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血压。然而,瓶颈在于部分患者存在药物耐受性问题,比如长期使用某种降压药后效果逐渐减弱,需要不断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而且,患者的依从性也是一大挑战,很多人难以坚持规律服药,导致血压波动较大,不利于心脏病变的控制。

生活方式干预:如限制盐摄入、增加运动、减轻体重、戒烟限酒等,对于血压控制至关重要。但实际执行中,患者往往难以长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大打折扣。

2.心脏功能保护

针对心肌重构的治疗:ACEI和ARB类药物除了降压作用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心肌重构,延缓心脏功能恶化。但对于已经发生明显心肌纤维化等严重重构的患者,其改善效果有限。此外,目前缺乏更精准的监测手段来实时评估心肌重构的程度和治疗效果,难以做到个体化的精准治疗。

心力衰竭的治疗:当高血压性心脏病发展到心力衰竭阶段,治疗较为棘手。常规的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措施虽能缓解症状,但不能从根本上逆转心肌损伤,且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如利尿剂导致的电解质紊乱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等器械治疗手段有一定适用范围,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且费用相对较高。

3.心律失常的处理

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常并发心律失常,如房颤等。目前针对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存在局限性,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可能导致新的心律失常发生,即致心律失常作用。而且对于一些顽固性心律失常,单纯药物治疗往往难以取得满意效果,而导管消融等介入治疗手段虽然有效,但也有一定的复发率,且存在手术风险。

突破瓶颈的可能方向

1.精准医疗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基因分型,了解其个体在药物代谢、心肌细胞对压力反应等方面的遗传特征。从而实现根据患者的基因特点精准选择降压药物和心脏保护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利用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如心脏磁共振成像(MRI)等,更精准地监测心肌重构的动态变化,为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及时调整治疗策略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2.新型药物研发

研发针对心肌纤维化等关键病理过程的特异性药物,能够从根本上阻止或逆转心肌重构,而不仅仅是延缓其进展。例如,目前有一些处于研发阶段的小分子化合物,旨在抑制心肌纤维化相关的信号通路,若能成功应用于临床,将对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治疗带来重大突破。

开发更安全、高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既能有效控制心律失常,又能避免致心律失常作用,提高患者的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

3.综合管理模式创新

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管理团队,包括心内科医生、营养师、康复治疗师等。营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确保生活方式干预的有效实施;康复治疗师则可以指导患者进行科学的心脏康复锻炼,提高患者的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

借助互联网和移动医疗技术,实现对患者的远程监测和管理。患者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上传血压、心率等数据,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并给予指导,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栏目导航

四川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