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肌梗死:心脏健康的隐形威胁
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一种急性心血管系统疾病,常由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血液供应不足而发生,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临床常见的左心室心肌梗死表现为剧烈胸痛、发热、恶心等症状,甚至可导致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2.心肌梗死的成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心梗的主要致病因素,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引起血管闭塞所致。少数病例则可能由非动脉粥样硬化原因引发。一些危险因素会增加心梗的患病风险,包括吸烟、被动吸烟、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糖尿病、肥胖以及缺乏体育锻炼等。
诱发心梗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种:首先是环境因素,早晨6时至12时是交感神经活动增加的时间段,机体应激反应加强,心脏指标如心率、血压等上升,冠状动脉张力增加,易诱发心肌梗死。其次是饮食因素,特别是高脂肪饮食会导致血脂增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加重心脏负担。生理心理活动也会影响心梗的发生,包括重体力活动、过度激动情绪、血压急剧升高或用力排便都会增加心肌耗氧量。最后,某些疾病或症状如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也会导致心脏排血量骤减,冠状动脉灌注减少,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3.需要警惕的症状
心肌梗死症状通常表现为急性发作,患者在发病前会出现一些前驱症状。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数日可能感到乏力、不适、活动时心悸、焦虑、烦躁,甚至出现心绞痛等症状。其中,初发型和恶化型心绞痛表现最为突出,疼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且药物疗效欠佳。疼痛时可能伴随恶心、呕吐、大汗和心动过速等症状,甚至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和血压波动等情况。
疼痛是最常见的表现,强度不一,持续时间较长,休息和药物疗效有限。患者可能表现为焦虑不安、出汗、恐惧或濒死感,也有部分患者疼痛不明显,直接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衰。全身症状方面,则可能出现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情况,表示坏死物质吸收引起。胃肠道症状常伴有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尤其在下壁心肌梗死中较为常见。
此外,心肌梗死患者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其中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主要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则主要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等。部分患者在疼痛期间可能伴有低血压,甚至发展为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烦躁不安、皮肤湿冷等情况。需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以降低患者的风险。
4.心电图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心脏听诊、心脏叩诊、血压测量等体格检查,以初步了解病情。之后根据患者情况,可进行心电图检查,心电图(ECG)是诊断心肌梗死最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对疑似心梗的胸痛患者,应在首次医疗接触10min内记录12导联心电图,首次心电图不能明确诊断时,需在10~30min后复查。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常有进行性的改变。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定位、定范围、估计病情演变和预后都有帮助。必要时,还需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
此外,还可能会结合血清心肌标志物检查、BNP或NT-pro-BNP检查、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检查、磁共振成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心脏负荷试验等检查来进一步确诊。
5.心肌梗死的治疗
一旦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应立即就医,确诊并及时住院治疗。治疗的关键在于尽快恢复受到缺血影响的心肌血液供应。在抵达医院后的30分钟内进行溶栓治疗或者在90分钟内进行介入治疗,这样可以挽救濒死的心肌,避免梗死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或缩小,同时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此外,对于可能出现的严重心律失常、心脏泵衰竭等并发症也需要及时处理。
了解心肌梗死的成因、症状以及心电图在诊断中的应用,对于增强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及时发现、治疗心肌梗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疑似心肌梗死的患者,应立即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心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