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已然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科学研究与实践经验均表明,合理且正确的饮食规划、适度适量的运动锻炼以及规律定期的血糖监测,乃是实现血糖有效控制的关键要素。接下来,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具体的方法和措施来帮助人们更好地控制血糖,提升健康水平。
1.饮食控制
(1)合理选择食物
合理饮食是控制血糖的重要环节。首先,应优先选择富含膳食纤维、消化吸收慢的复杂碳水化合物,像全麦面包、糙米、燕麦片等,避免过多摄入精制谷物和糖类,每餐主食量约一个拳头大小,可根据个人情况计算每日摄入量。其次,瘦肉、鱼类、豆类、蛋类、奶制品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不可或缺,如每周吃2-3次鱼,每日适量摄入豆制品和蛋类。再次,要优先选不饱和脂肪,如橄榄油、鱼油、坚果等,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摄入,每天食用油控制在25-30克,坚果每天一小把。蔬菜要多吃,尤其是绿叶蔬菜、西兰花、胡萝卜等,每天摄入量不少于500克,水果选择低糖类,如苹果、梨、柚子、草莓等,在两餐之间适量食用,每天摄入量200-350克。这样的饮食搭配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功能和血糖稳定,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
(2)控制饮食量和进餐时间
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食物导致血糖大幅波动。可以将每日三餐分为五到六餐,每餐七八分饱。保持规律的进餐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进食,有助于调节身体的生物钟和代谢功能。例如,早餐在7-8点,午餐在12-13点,晚餐在18-19点。
2.运动调节
(1)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
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有助于降低血糖。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分为5天,每天30分钟左右。快走时,速度保持在每分钟100-120步左右;慢跑时,根据个人身体状况调整速度,以能持续运动为宜。还可以选择柔韧性训练,如瑜伽、伸展运动等,柔韧性训练可以增加关节的活动度,预防运动损伤,同时也有助于放松身心。每周进行2-3次柔韧性训练,每次15-20分钟。
(2)掌握运动时间和强度
选择在饭后1-2小时进行运动,此时血糖水平相对较高,运动可以促进血糖的利用,减少血糖波动。避免在空腹或血糖过低时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运动强度应适中,以微微出汗、呼吸稍加快但能正常说话为宜。可以通过心率来判断运动强度,一般来说,最大心率(220-年龄)的50%-70%为中等强度运动。
3.血糖监测
(1)选择合适的血糖仪
选择测量准确的血糖仪,可参考医生的建议或查看产品的评价和认证情况。
血糖仪应操作简单,便于患者自行使用。例如,有些血糖仪具有大屏幕显示、简单的按键操作和自动吸血功能,患者只需将试纸插入血糖仪,然后用采血笔在手指上采血,让血液自然滴在试纸上,血糖仪即可自动进行测量并显示结果,大大方便了患者的日常操作。
(2)掌握正确的监测方法
①采血部位。一般选择手指末梢采血,采血前可先将手臂下垂片刻,使手指充血,然后用酒精消毒采血部位,待酒精干燥后再采血。
②采血技巧。采血时要避免过度挤压手指,以免组织液混入血液影响测量结果。可以轻轻按摩手指,使血液自然流出。
③测量时间。根据医生的建议和个人情况确定测量时间,一般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餐后1小时、2小时)、睡前血糖等。例如,空腹血糖应在早晨起床后,未进食和服用降糖药物前测量,正常范围一般在3.9-6.1mmol/L之间;餐后血糖从进食第一口饭开始计时,餐后1小时血糖一般不超过10.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一般不超过7.8mmol/L;睡前血糖一般应控制在5.6-7.8mmol/L之间。如果患者正在使用胰岛素或其他降糖药物,可能需要根据药物的作用时间和医生的建议增加测量次数,如在餐前半小时、餐后半小时或夜间等时间点进行血糖监测。
总之,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适量的运动调节以及定期的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患者还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实施这些措施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或有任何疑问,应及时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