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缓解喘证,中医来帮忙

作者:李海卫

(隆安县屏山乡卫生院)发布时间:2024-09-06 09:27:445881次浏览[发表证书]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遇到一些人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喘息不止的情况,这便是喘证。喘证是一种常见病症,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那么,喘证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中医又有哪些方法来缓解它呢?喘证是指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的病症。轻者仅表现为呼吸急促,重者则喘息不已、烦躁不安、面色青紫。其症状可分为发作性和持续性两种,发作性喘证多突然发作,缓解后如常人;持续性喘证则持续时间较长,反复发作。

喘证的病因主要有外感和内伤。外感多为六淫邪气侵袭肺系,导致肺气失宣,肺气上逆而作喘;内伤则多因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久病劳倦等因素损伤肺气、肺阴,致使肺气不足,气失所主,或肺阴亏虚,虚火上炎,肺失清肃而作喘。正如《本草纲目》中所记载:“肺主气,司呼吸。”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喘证的病机主要是肺气上逆,宣降失职,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此外,喘证的发生还与肝、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肝失调达,气郁化火,上逆犯肺;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均可导致肺气上逆而作喘。

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喘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风寒袭肺型,症状为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治法为宣肺散寒,方药可用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表寒肺热型,症状为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扇,咳而不爽,吐痰稠黏,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罩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治法为解表清里,化痰平喘,可选用麻杏石甘汤加味。痰热郁肺型,症状为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黏稠色黄,或夹有血色,伴胸中烦热,身热,有汗,口渴喜冷饮,面红,咽干,尿赤,大便或秘,苔黄或腻,脉滑数。治法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加减为宜。痰浊阻肺型,症状为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食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滑。治法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可采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肺气郁痹型,症状为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著,或无痰声。平素常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治法为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为妥。肺气虚耗型,症状为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或见咳呛,痰少质黏,烦热而渴,咽喉不利,面颧潮红,舌质淡红或有苔剥,脉软弱或细数。治法为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可行。肾虚不纳型,症状为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形瘦神惫,跗肿,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或黑而润滑,脉微细或沉弱;或见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为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为佳。

中医缓解喘证的方法多样,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饮食调理和情志调节。中药治疗根据不同类型选用相应方剂,疗效确切且副作用小。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缓解症状,常用穴位有肺俞、定喘、膻中、天突等。推拿按摩通过按摩胸部、背部等部位的穴位,促进气血流通。饮食调理对缓解喘证至关重要,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梨、百合、杏仁、山药等具有润肺、止咳、平喘作用的食物。情志失调是导致喘证发作的重要因素之一,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预防喘证需注意以下事项:注意保暖,避免受寒;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总之,喘证是一种常见病症,中医在缓解喘证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地缓解喘证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预防喘证的发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让大家对喘证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喘证。

栏目导航

四川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