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抽动症抽动障碍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的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以不自主、反复、突发、快速的,重复、无节律性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抽动症不仅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还可能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中医缓解抽动症,来改善孩子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
1.中医治疗抽动症的临床实践
中医在抽动症的治疗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中医认为,抽动症与先天禀赋不足、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所伤、疾病影响,以及学习紧张、劳累疲倦、久看电视或久玩游戏机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中医治疗注重调整孩子的整体身体状况,而非仅仅针对症状进行干预。
中医临床治疗抽动症以息风止动为基本治疗原则。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分清正虚、邪实。实证以平肝息风、豁痰顺气为主;虚证以滋肾补脾,柔肝息风为主;虚实夹杂治当标本兼顾,攻补兼施。外风引动,多见于头面部抽动或秽语,伴外感表证,可予银翘散加减治疗;肝亢风动,抽动频繁有力,发声高亢,急躁易怒,便干尿黄,可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痰火扰神,抽动秽语,烦躁不安,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腻,可予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虚肝旺,抽动无力,时轻时重,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可予缓肝理脾汤加减治疗;阴虚风动,形体偏瘦,五心烦热,肢体抖动,舌质红,苔少,脉细数,可予大定风珠加减治疗。
由于抽动症具有慢性、波动性的特点,故需要较长时间的药物治疗,可配合推拿、耳针、揿针等方法综合治疗。推拿疗法基本操作:推脾土,捣小天心,揉五指节,运内八卦,分阴阳,推上三关,揉涌泉、足三里。每个穴位至少100次,每日1次,每次30~40分钟,半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耳针主穴:皮质下、神门、心、肝、肾、脾、交感。耳穴贴压或耳穴微电流刺激。每日贴压1次,每日部位按压3次,每次2分钟;休2日,再治疗。揿针主穴:肝俞、肺俞、脾俞、肾俞、心俞、抽动点。腧穴局部酒精消毒,根据腧穴部位及皮层的厚薄程度选取合适的大小的揿针,将揿针埋于皮下,留针5天,休息2天,1月为1个疗程。
2.预防与调护减轻抽动症的日常实践
在中医理论中,除临床治疗外,预防与调护同样是治疗抽动症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保证充足和高质量的睡眠是缓解抽动症的基础。缺乏睡眠或睡眠不规律会加重孩子的抽动症状。家长应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房间适宜的温度和光线,并尽量避免晚上使用电子产品,如手机和电视,以减少对孩子睡眠质量的影响。
其次,饮食调整也非常关键。应提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及足够的蛋白质,如鱼、肉、豆制品等。这些食物有助于孩子神经系统的健康发育和功能维持。同时,避免给孩子食用过多的含糖食品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辛辣、油炸食品,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孩子的抽动症状。
此外,适度的体育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游泳、跑步、打球等,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提高免疫力,还能帮助孩子释放压力,稳定情绪。家长应鼓励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同时注意避免过度劳累。
情绪管理同样重要。抽动症患儿常常因为自身的症状而感到焦虑或沮丧,这种情绪反过来又会加重症状。家长应该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可以通过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帮助孩子表达情感,也可以教育孩子学习简单的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同时父母不要过度焦虑与过度保护患儿,尤其不要把焦虑情绪暴露在患儿面前。
结语
通过综合应用中医的治疗方法,内服中药,配合推拿、耳针、揿针等方法,同时注重预防和调护,我们可以有效地缓解患儿的抽动症状。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加上专业医生的指导,将为孩子提供一个全面的治疗环境。最终,这种多方位的综合治疗和管理策略将引导孩子走向一个更健康、更稳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