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简称ESD)是一种用于治疗早期消化道癌症和癌前病变的微创手术方法。但是很多人对该项手术不甚了解,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ESD的相关知识,从而帮助更多人了解该项内科手术。
1.ESD的定义及其原理
ESD手术主要用于切除消化道(如食道、胃和结肠)内的病变组织,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内镜下的精确操作,将病变组织完整切除,同时保留健康组织。ESD的操作原理涉及多个步骤,包括内镜插入、病变定位、液体注射、病变切除和止血等。在操作的时候通过患者的口腔(上消化道,如食道和胃)或肛门(下消化道,如结肠)插入内镜,沿消化道进展,直到到达病变部位。然后在内镜的帮助下,详细观察消化道内部,找到病变部位。使用内镜的放大功能和染色技术(如使用靛胭脂或亚甲蓝染色)帮助识别和确定病变的边界。之后使用内镜下的电凝或激光等工具在病变周围进行标记,明确切除范围。这一步骤确保了在切除过程中能够准确定位病变边界,避免遗漏病变组织。随后通过内镜下的注射针,将生理盐水、甘露醇、透明质酸等溶液注射到病变下层的粘膜下层,使粘膜下层充盈,将病变组织与深层组织分开,形成一个适于切除的平面。使用高频电刀或其他内镜下切除工具(如激光或内镜刀),沿标记的边界切割病变组织,需要确保切口清晰。使用止血钳、抓持器等辅助工具,帮助切除和移除病变组织,直到将整个病变区域完整切除,并确保切除范围包括所有标记的病变边界。然后,使用内镜下的止血工具(如电凝、夹钳或激光)对出血点进行处理,确保手术区域准确止血。在必要时,使用止血夹或局部注射止血药物,进一步减少出血风险。完成切除后,仔细检查切除区域,确保没有残留病变或未处理的出血点。切除结束后,需要密切检测患者病情的变化,以及给予相应护理措施,从而防止并发症如出血和穿孔等的发生。
2.ESD的优点
ESD手术相较于传统的外科手术和其他内镜切除方法(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首先,ESD能够沿着病变的边界进行精确切除,切除范围可以覆盖较大的病变区域,确保病变组织的完整切除。这对于病变范围较大或者病情复杂的患者来说是一项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ESD能够精确控制切除的深度和边界,确保切缘阴性(R0切除),即切除范围内没有残留病变组织,进而能够有效减少复发风险,提高治愈率。其次,该项手术相较于传统的开腹手术,通过内镜进行,具有创伤小的优点,仅需在消化道内进行操作,避免了大面积的组织损伤和切口,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感染、粘连和术后功能障碍。同时由于创伤小,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显著缩短,术后疼痛较轻,住院时间较短。大多数患者在几天内即可恢复日常活动,减少了住院费用和恢复期的不便。第三,ESD在切除病变时能够保留消化道的整体结构和功能,避免了传统手术中需要切除部分或整个器官的情况,这能够更好的维持患者的消化功能,保障患者生活质量。此外,ESD适用于多种消化道病变,包括早期食道癌、胃癌、结肠癌及其癌前病变(如粘膜内肿瘤、腺瘤等),它能够有效处理这些不同部位和类型的病变。特别是对于较大、位置复杂或粘膜下层浸润的病变,ESD也能够进行有效处理,提供更广泛的适应症范围。最后,由于ESD能够确保病变的完整切除,减少了残留病变的可能性,从而显著降低了复发率。与其他手术切除方法相比,该项技术的复发率较低,长期疗效更好,减少了因复发或不完全切除而需要的二次手术,进一步降低了医疗成本。因此在临床上该项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还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患者提供更为良好的预后。
3.总结
ESD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主要用于治疗早期消化道癌症及癌前病变。通过内镜设备,医生能够在消化道内部精确切除病变的粘膜和粘膜下层组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保留器官功能等优点,因此能够显著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早期食道癌、胃癌和结肠癌等消化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