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识别新生儿发热, 警惕潜在的健康风险

作者:罗荣安

(田林县人民医院)发布时间:2024-07-19 16:55:207359次浏览[发表证书]

在新生儿那娇嫩而脆弱的生命旅程中,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可能隐藏着健康的风向标。发热,这一看似常见的症状,在新生儿身上却往往牵动着家庭每一根敏感的神经。它不仅是一个警示信号,更可能预示着潜在的健康风险与挑战。从环境因素到复杂的疾病诱因,新生儿发热的背后藏着多样的故事。

1.理解新生儿发热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新生儿发热?

新生儿发热,即新生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症状之一。正常新生儿的肛温在36.2℃至37.8℃之间,腋下温度在36℃至37℃之间。当新生儿腋温超过37.2℃或肛温超过37.8℃时,即可视为发热。根据体温升高的程度,发热可分为低热(37.5℃至38℃)、中等度发热(38.1℃至39℃)、高热(39.1℃至41℃)和超高热(41℃以上)。

2)发热的原因

新生儿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和疾病因素两大类。环境因素如室温过高、新生儿包裹过严过多,可导致体温迅速升高,尤其是生后3至4天正常母乳喂养但摄入水分不足的新生儿,易因体内水分丢失过多而发热。疾病因素则更为复杂,包括各种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脐炎、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以及各种病毒感染性疾病等。此外,新生儿代谢率升高、先天性外胚叶发育不良、颅内出血等情况也可能引起发热。

2.识别新生儿发热的方法

1)手触摸初步判断

家长可以通过手触摸新生儿的前额、前胸、后背等部位来初步判断是否有发热。如果触摸部位温度明显高于大人手掌温度,可能存在发热情况。但需注意,这种方法存在主观性,仅作为初步判断依据。

2)观察临床症状

新生儿发热时,往往伴随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面部潮红、哭闹不安、尿量减少、小便发黄等。若新生儿反应迟钝、面色苍白、食欲减退、手足发凉,则更可能是疾病因素引起的发热。家长应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异常。

3)体温测量

最准确的方法是使用体温计测量新生儿的体温。将体温计置于新生儿腋下5分钟左右,读取数值。若腋温超过37.2℃或肛温超过37.8℃,即可确认发热。此外,也可使用耳温枪等电子体温计进行测量,但需确保操作正确,以免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警惕发热背后的潜在健康风险及应对措施

1)脱水与水电解质紊乱

新生儿发热时,由于体温升高导致体内水分蒸发增加,加之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体温调节能力较差,易发生脱水。脱水不仅会加重发热症状,还可能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影响新生儿各项生理机能。家长应及时给新生儿补充水分,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补液治疗。

2)惊厥与高热性惊厥

长时间的高热可能导致新生儿脑细胞异常放电,从而引发惊厥或高热性惊厥。惊厥表现为四肢强直、抽搐等症状,可能对新生儿身体造成严重损伤。一旦发现新生儿出现惊厥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地西泮、苯巴比妥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可通过吸氧等方式改善新生儿状况。

3)感染性疾病的危害

新生儿对感染十分敏感,且病情往往发展迅速。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败血症等不仅会导致发热,还可能引发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家长应密切关注新生儿体温变化及伴随症状,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进行全面检查,明确诊断后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4)应对措施

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新生儿适宜的室温为22℃至25℃,避免室温过高或包裹过严过多。

及时补充水分:确保新生儿摄入足够的水分,尤其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母乳量不足时应适当补充水分。

物理降温:对于低热的新生儿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浴等降低体温;高热时则需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并结合物理降温措施进行治疗。

总之,识别新生儿发热并警惕其背后的潜在健康风险对于保障新生儿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家长应掌握正确的识别方法和应对措施,并在日常生活中密切关注新生儿的身体状况变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加强日常健康管理,为新生儿营造一个安全、舒适、健康的成长环境。

 

栏目导航

四川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