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25-03-10 11:37:342845次浏览在四川大凉山腹地,喜德县如同一颗镶嵌在群山中的明珠,承载着彝族千年文明的瑰宝——漆器髹饰技艺。这门以黑、红、黄三色图腾纹样为灵魂的传统工艺,不仅是彝族文化的“活化石”,更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近年来,喜德县以非遗传承为纽带,将古老技艺与现代创新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特色之路。
千年彝漆: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文化密码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起源于秦汉时期,历经千年传承,其独特的纹饰体系与制作工艺凝聚着彝族先民的自然崇拜与哲学智慧。黑、红、黄三色分别象征土地、火焰与丰收,纹样中流动的线条与几何图案则暗含对宇宙万物的认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吉伍巫且曾感慨:“每一笔纹饰都是祖先的智慧密码,我们不仅是手艺人,更是文化的守护者。”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这门传统技艺一度面临失传危机。喜德县深知,唯有“守正创新”,才能让古老技艺真正“活”下去。当地政府联合非遗传承人,以凉山州漆之光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为基地,打造“非遗工坊”,将传统髹饰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开发出漆器茶具、首饰盒、文创摆件等20余种新品。这些产品既保留了彝族纹样的神韵,又融入简约时尚的审美,迅速成为市场新宠,年产值突破120万元。
创新赋能:非遗工坊激活乡村振兴
非遗传承的根基在于人。喜德县通过“培训+制作+销售”的模式,将技艺传承与民生改善紧密结合。工坊聘请吉伍巫且、吉伍五呷等传承人担任导师,培养出30余名技艺骨干,并带动200余户家庭居家就业。农户在农闲时参与漆器制作,人均年增收超过3000元,非遗工坊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文化引擎”。
与此同时,喜德县以文旅融合为抓手,打造“非遗+”产业链。春节期间,“年画进万家”“非遗馆里过大年”等活动吸引6.4万人次参与,彝族漆器与坨坨肉、苦荞饼等传统美食结合推出的“非遗宴”,带动周边产品销售额增长45%。《天府之国·年味喜德》系列短视频以美食为媒介,嵌入漆器技艺讲解,单条播放量超10万次,让纹饰之美“破圈”传播。
数字突围:让千年彝韵触达世界
在数字时代,喜德县借力新媒体为非遗插上“云翅膀”。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发布推文32篇、短视频38部,以年轻化语言解读纹样背后的文化内涵。一场“非遗传承人对话直播”吸引2万网友围观,漆器制作技艺短视频播放量同比提升60%。线上流量反哺线下体验,“温泉+美食+非遗”的文旅套餐让喜德县旅游收入增长18%,形成“文化引流-消费转化”的良性循环。
品牌化运营进一步放大了非遗价值。喜德县与四川省“非遗四川·百城百艺”计划联动,打造“天府之国·年味喜德”文化IP矩阵。漆器文创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地,成为凉山州的文化新名片。游客在宽窄巷子触摸漆器纹样的温度,网友在屏幕前点赞匠人指尖的匠心,千年彝韵以多元形态浸润现代生活。
未来可期:书写非遗传承的“喜德样本”
站在新的起点,喜德县正谋划更宏大的蓝图——建设彝族漆器文化产业园,推动非遗与研学、旅游、电商深度融合。产业园将整合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体验教育等功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技艺传承。正如吉伍巫且所言:“传统技艺不能只留在博物馆,它应该活在当下,融入时代脉搏。”
从深山工坊到城市展厅,从手作匠心到数字传播,喜德县以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为支点,撬动了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共生共荣。这不仅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创新范本,更让世界看见:古老文明与现代创新的碰撞,终将绽放出跨越千年的璀璨芳华。(马诗古)
(一审:吴石梅 二审:鲜治勇 三审:谭涛)